•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






  • 承秦汉雄风 树秦汉伟业
    Qin Jian Group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领域 > 信息显示

    规范建设效果评价 助力破解城市内涝

              日期:2018-11-09      阅读:2195
     为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 ,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制订了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于近日发文,针对《标准》征求意见 。

      《标准》分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 、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及附录5项内容,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作了规定 。《标准》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 ,评价对象为城市。

      《标准》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宗旨 :应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格局,维系生态本底的渗透 、滞蓄 、蒸发(腾) 、径流等水文特征的原真性 ,保护和恢复降雨径流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 、自然净化。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由于下垫面的过度硬化,破坏了水的循环路径,使水文特征发生变化,对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造成巨大影响 ,放大了灾害风险。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在维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格局的基础上,强化雨水径流管控 ,最大限度维持城市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 ,修复水生态、保护水环境 、涵养水资源 、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标准》同时规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应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理念系统谋划,因地制宜、灰绿结合 ,采用“渗、滞 、蓄、净 、用 、排”等方法综合施策 。

      传统做法过度依靠管网进行排水,切断了雨水的径流过程 ,使城市下垫面对雨水径流的滞蓄、渗透和净化的功能丧失,自然的海绵体功能消失 。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海绵体功能 ,既能缓解生态、环境 、资源的压力 ,又能通过灰绿结合,降低工程造价和运维成本 。

      技术路线由传统的“末端治理”转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 ;管控方法由传统的“快排”转为“渗 、滞 、蓄 、净 、用、排”,通过控制雨水的径流冲击负荷和污染负荷等,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目标。

      《标准》还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要从项目建设与实施的有效性、能否实现海绵效应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 、“城市热岛效应缓解”为考察内容,其他为考核内容 。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18.07.26 宗边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