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






  • 承秦汉雄风 树秦汉伟业
    Qin Jian Group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信息显示

    陕西大力推进西安“双中心”建设

              日期:2023-10-23      阅读:2044

    2022年底,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作为清华大学与西安市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的最新成果,“启明930”持续挑战算力极限,是陕西省以西安“双中心”建设为牵引,以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支撑,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持续加大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力度、深度和效度的一个缩影 。

    创新潮涌,动能澎湃。

    截至9月30日,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52.64亿元 ,同比增长55.28%;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254家,是去年全年总数的1.08倍 ;6441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评审,同比增长41%。

    夯实产业根基

    10月12日,在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硬科技产业区,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扩产二期项目新落成的厂房整齐排列 。这个总投资90亿元、占地面积达2000亩的超级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7个月 。

    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扩产二期项目是省级重点项目,也是丝路科学城区域重要支撑项目之一。

    “项目将建成电机 、电控 、电池、齿轮、制动器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生产基地 ,达产后 ,每年预计新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能40万套 ,年产值700亿元,可带动就业2万余人 。”丝路科学城发展中心主任申康说,“项目将进一步助力陕西建成集汽车研发、生产制造及零部件制造于一体的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

    近年来,西安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链延链补链强链,招引了一批上下游企业 ,相关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不只是比亚迪,作为西安“双中心”核心承载区 ,丝路科学城处处展现着产业发展的蓬勃朝气 。

    铂力特金属3D打印应用于先进的飞机、发动机、火箭和卫星等重要领域;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可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以及基础科学研究、高技术研究等领域提供可靠的高精度授时保障;中科微精的飞秒激光超精细微圆孔制造装备项目突破光束扫描技术 、自适应定位技术等七大关键技术;和其光电多款红外测温设备突破关键难题……

    今年 ,西安高新区贯彻落实全省“三个年”活动安排部署 ,提出聚焦打造“科学 、科创 、产业 、服务”四大圈层 、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的规划 ,持续释放硬科技创新活力 、提升硬科技产业实力 。

    目前,丝路科学城已系统部署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聚集企业4000余家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7家 、规上工业企业115家。

    蓄足发展动能

    9月23日晚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奔跑的数字人火炬手 、绚烂的电子烟花惊艳亮相,通过地屏 、立体透视网幕,以裸眼3D视效向全世界观众呈现了一幅美轮美奂的东方画卷。

    震撼视效的背后 ,是西安诺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屏体与设备无感切换、应用10G工业级光纤传输等核心技术智慧系统的响应与支持 。作为西安本土培育的硬科技企业 ,诺瓦星云拥有境内外专利875项、软件著作权177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4项。在本次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从视频控台、拼控处理到显示控制,诺瓦星云向世界展现了西安的科技力量。

    不只是诺瓦星云和亚运会,在北京冬奥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 、全球创投峰会等重要时刻都有西安硬科技的身影——

    因诺科技研发的首台国内越野滑雪辅助训练无人机系统在冬奥会上亮相 ;

    由西安光机所研制的舱外航天服摄像机 ,记录下航天员“太空漫步”的惊艳一刻;

    奕斯伟芯片晶元 、“启明920”AI加速芯片等核心技术上榜“西安硬科技十大突破”……

    硬科技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彰显西安高新区持续完善硬科技创新创业最优生态的魄力和决心。

    目前,丝路科学城已布局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两个大科学装置 。“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成后,将助力构建我国天地一体化授时体系,带动计算机 、通信技术 、天线技术等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预计产生的阿秒脉冲可达国际最高水平,将为基础物理、化学、生物 、信息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全新研究手段,推动我国在新材料 、生物医药 、能源 、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原始创新和重大应用 。”申康说 ,已建成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奕斯伟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和正在全力推进的陕西空天动力创新中心、北斗星基增强系统等项目也将为光子 、空天 、新能源 、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创新驱动力 。

    优化科创生态

    西安科教资源丰富,拥有83所高等院校、10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47个博士后创新基地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100万人。

    随着一系列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的逐步落地 ,在“双中心”的牵引下,西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实现融合集群式发展 。

    截至目前,西安已布局建设18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23个新型研发机构 、34个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69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新型研发平台和10个中试基地;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中国—中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相继获批;累计培育各级“专精特新”企业562家,其中国家级113家,占全省总量162家的70% ,位居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百强榜第15位。西安初步形成了逐级提升、特色鲜明 、梯度发展的企业培育体系,展现出蓬勃旺盛的发展活力。

    通过不断统筹技术、人才、资本、服务等全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西安构建硬科技众创载体引领区 ,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式创业孵化体系 。

    以龙头企业、重点高校 、高水平科研机构为依托,西安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深入推进“登高 、升规、晋位 、上市”四大工程,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 、上市企业全链条培育体系,科技型企业数量体量质量大幅提升。

    今年上半年 ,西安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14亿元、增长3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0431家和10186家;新增上市公司5家 ,总数达到104家。

    建好“双中心”、做强“硬科技” 、做优“秦创原”,越来越多的科创资源在西安汇聚 ,越来越强的科创力量在西安集结。“我们将持续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继续大力推进科创项目建设、科创主体壮大、科创机制完善 、科创生态优化等工作,加快‘双中心’建设 ,为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力量。”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鲜萍说。 来源:陕西党建网 责任编辑 :魏捷






  • XML地图